11 November, 2006

曲终红楼梦

且借这个2006年用test post占的位子来还魂吧 :P
------

这半年来(以前也听,但没有这么集中),反反复复听了无数遍王立平作曲的电视剧版《红楼梦》配乐配曲,散步的时候听,骑车的时候听,坐火车的时候听,发呆的时候听,一次次被感动感染,就像小说本身一样,可谓百尝不厌。我听的一直是陈力和王洁实的电视剧原版,虽然后来听说过郑绪岚的磁带版本,还有现在的吴碧霞的音乐会版本,但都没听过,或许是内心对其他演绎的一种拒绝。从小到大,我只在一台晚会(好像是某年的新年晚会,但不是春晚)上见过陈力,唱的是主题曲《枉凝眉》,印象中她高挑优雅,与其高亢婉转的音色十分吻合,但她很快便淡出演艺圈,十分可惜。正因为她的隐退,才有了郑的版本。我看到百度上有人评论郑绪岚的演唱“华丽而世俗,把经典用她的嘴唱成了POP”,我不知道这么说她是否公平,毕竟她的嗓音当年还是迷倒无数人的(像我家80年代全都是她的磁带),但还是打消了下载的念头。

《红楼梦》配曲中大多数都是女声,说到王洁实的演唱,其实只有《聪明累》、《好了歌》,还有和陈力各自一半的一首《红豆曲》,说实话,当时看电视剧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演唱者中有他,或是因为过于熟悉他在和谢莉斯合作的风靡全国的台湾校园歌曲中的声音,后来也没听出来是王洁实唱的,特别是在那首几近自然哼吟的《好了歌》中,他略显沙哑的偏扁嗓音恐怕很多人都认不出来,但绝对是上乘的表演。我的猜测,当时和老师谢莉斯的热恋使得他音色也美妙了几分,毕竟爱情激发创作灵感的例子在文艺界并不少见。

重拍《红楼梦》意味着重新作曲。王立平历时四载沥血之作《红楼梦》其认同度之高很难企及,因此质疑谭盾的声音也很多。应该说,谭盾是很聪明很有天赋的作曲家,在王立平还在冥思苦想《枉凝眉》的时候,比他小16岁的谭盾就作出了《道极》。曾经有个老师提醒我说,人不能太聪明,往往当一个人兴趣过于广泛、过于versatile的时候,他就没有精力和时间专注于一件事上,要坐得住,学会克制自己的滥情。想来目前的谭盾就是实验太多,涉猎太多(要真是专注影视作曲,成为像John Williams这样的大家,也就罢了),真的有点担心他作出像《水》或者《越人歌》这样的《红楼梦》来。

------

有人说到王此后的技穷,遂补记:

王立平在影视配乐方面的作为还是可圈可点的,包括《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还有我们父辈很喜欢的《戴手铐的旅客》里那首《驼铃》,是送别老友必点歌曲。在给《红楼梦》作曲前,他已经在80年为《少林寺》(我一直以为《少林寺》是78年拍的,刚查了一下应该是80年,不过78年王立平已经担任中国电影乐团团长了)作了像《少林,少林》和《牧羊曲》这样传唱至今的歌曲 [ 这里扯开去几句,现在听《牧羊曲》我会感到有一点点《红楼梦》的影子,也许这就是王的风格在里面,就像去卢浮宫看画,那些胖胖的天使不用看标签就能确定是鲁本斯画的。某天看到IMDB里有人非常刻薄的攻击Judy Dench的表演是千人一面,可是高贵凌人就是人家的气质呀,所以才可以胜任《莎翁情史》里的Queen Elizabeth和《傲慢与偏见》里的Lady Catherine de Bourg这样的角色。],其中的《牧羊曲》成就了郑绪岚,也许是因为这次合作,才有了后来的郑版《红楼梦》。继《红楼梦》之后,CCTV又请他为《西游记》作曲,但似乎主题曲都是许镜清作的,有心人可以查一下电视剧的字幕里到底有没有王的名字。

此后,王立平的名字的确从影视作曲的字幕中消失了。当年的“三架马车”王酩、施光南、王立平,加上谷建芬,已经去世了两个,如今还是谷建芬最活跃,但也老矣。80年代是很多作曲家的创作高峰期,这跟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也或许时代是需要新老更替的,就像雷振邦的女儿雷蕾在90年代的影视作曲中名声雀起,但进入新世纪也只能在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评委席里充老前辈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