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January, 2007

Moleskine: not all notebooks are created equal

去年夏天在Harvard Bookstore淘旧书的时候偶然购得一本2007年红色限量版Moleskine Weekly Notebook,我小心翼翼的囥到今年元旦才开始用,这册集记事与日程安排于一体的口袋本的好处在于既能充当weekly planner(现在不得不习惯于事事要预约、时时查日程的生活),同时又有空间容纳我思考的点滴。

我在昨天发布的第2期播客里初步介绍了Moleskine(法文:鼹鼠皮)这个两百年传奇笔记本品牌,但远远没有说完。虽然当时我一时冲动花了三联书店笔记本十倍的价格买下它并非因为“梵高、毕加索、海明威等大师的伟大作品都曾在这个牌子的笔记本上萌芽”,而是被它朴素又不失细腻的品相所吸引,但之后对M的逐渐了解却让我不禁惊讶于这个品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富有艺术气息的魔力。用这些词评价一种文具你也许会觉得奇怪,但对于M怎么说都不过分。正是凭借着自身的魅力,在上世纪末复活之后,它就迅速在世界各地重新拥有了大批忠诚的用户(如今我也加入Moleskiners的行列了),而且许多人视这个笔记本为生命和思考的载体,在一切都变得电子化的当下实在是个奇妙的现代神话。近几日抽空继续挖掘了一些M的历史,发现每一本M都有自己的故事,世界上还有很多M收藏展,一些M爱好者还建立了专门的网站(fan sites)来传播这种文化(或者说精神),且举几例:

Moleskinerie——美国的爱好者Armand B. Frasco的M-blog。
Moleskine Art——香港的爱好者Patrick Ng的M-blog。
Moleskiner.cn——上海的爱好者徐司晨(Victor Hsu)的中国M推广网站,开张不久,目前发展得很有势头,还在今年推出了M贺年卡。
Artist Mark——又一个美国爱好者,他最近出了个游戏给大家,猜中者可以获得他送出的绘有半本作品的M,可惜我知道的晚了,现在这个猜谜游戏已经进行到第三轮了(见其1.16的blog),奖品换成了他创作的丙烯画,但题目让人无从下手。

再补两条:
1. 电影天使爱美丽里的Amilie也是M的使用者。
2. 去Anne Frank博物馆看了既书写有感人文字、又随意贴着活泼照片的安妮日记原件后,我觉得不管那本子是不是M(感觉很像),安妮绝对是一个具有M特质的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