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February, 2007

It's Tigertime!

今天按照计划去了Rotterdam,记一下流水帐。火车上幸灾乐祸地看到一个貌似西亚人的男子被查到逃票,他还吵吵嚷嚷地狡辩,结果被罚了30多欧。看来NS查票勤起来了,我最近坐的几趟车都有列车员上来的。一不小心坐了趟慢车(stoptrein),9:24开的车,途径Den Haag和Delft,结果花了大概45分钟才到鹿特丹,一出中央车站就发现到处是地铁的施工的场面,说来惭愧,到荷兰至今,我的交通工具不是火车就是自行车,还没坐过bus/tram/metro,不过我1月份申请了一张OV chipkaart,据说以后坐这些交通工具都要用这种充值磁卡了。
天阴沉沉的,马路两旁随风飘扬的电影节蓝底金虎的banner特别醒目。在车站服务亭取了张地图,先去de Doelen的总票房取订好的票,然后就沿Mauritsweg走,左拐径直穿过一片商业区(还顺便进了Media Market看了一圈),经过市政厅,一眼就可以看见Delftstraat和Grotekerkplein交界的St. Laurence大教堂。这个教堂建筑本身没有什么奇特之处,是哥特式和荷兰山墙建筑的混合体,同很多欧洲教堂一样也造了几个世纪,但作为1940年纳粹德军空袭鹿特丹迫使荷兰投降后仅存的三个建筑物之一(另两个是市政厅和邮局),实在是个神迹。我在教堂里面看到当时轰炸后的照片,感觉似乎是德国人有意避开它一样,围墙外的房屋全部夷为平地,而这么高的建筑也很难错过呀。见我在照片前沉思,一位老太太过来问我知道这照片是怎么回事吗,我说我知道是二战的遗迹,但没想到炸的这么巧,就跟精确计算好似的,看她别了块工作人员的牌子,也许是教堂的人,我没敢瞎说,就连叹miracle。教堂里的座椅全撤掉了,空旷得可以开大型舞会,只有我一个游客,有台摄像机在定机位,好像在为拍片子作准备。这个教堂最值得看的是一排大枝形吊灯和三架风琴,其中教堂入口上方是最大最漂亮的一架,另两架倒不对称,风琴从数量和位置来讲都很奇怪,但我问了那个老太太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在室内绕了一圈,出去已经12点半了。教堂门前的广场上立着荷兰在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思想家Erasmus的雕像,鹿特丹有很多地名都沾了他的光。

我本想去Erasmus大桥,走到Blaak,看到好多奇形怪状的现代建筑,鹿特丹被称为建筑之城,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应该“感谢”德国纳粹呢。我怕误了电影,于是往回走,赶到Pathe(看到墙上的标志我才突然想到原来是那个再熟悉不过的法国电影公司)离开场还有10分钟,到的早不如到的巧,大家都等在门口,我一到6号中厅就开门了,呵呵。我看的第一场由两部讲老人的短片组成,第一部是美国的10分钟短片Forgetting Betty,孙子在年逾九旬的奶奶过生日那天带她开车兜风,老人的时间在等待-相遇-道别-等待的轮回中流逝。第二部是大受赞誉的美国纪录片The Cats of Mirikitani,拍摄者从2001到2002年集中跟踪记录了80多岁的纽约街头流浪日本艺术家Jimmy Mirikitani的生活、人生回忆和艺术创作,不经意间挖掘出一个令人震惊的二战之后的美国集中营的故事(Tule Lake)。这样的拍摄具有对象和背景选择的偶然性,但时间弄人,偶然中也许蕴藏着机缘,正是这种种偶然带给观众不断的惊叹。背景中出现了9/11的场面,而在那样的时刻,Jimmy还在可以看到世贸大楼的街头拿着彩色铅笔,如入无人之境。见过Pollock的Jimmy鄙视街头那些卖画像的是“commercial art”,大家会心地笑了。这些街头的画像者,我在纽约的Broadway和巴黎的Montmartre也见过不少,都只是求生活的伎俩,但Jimmy却固执的可爱,拍摄人Linda想帮他申请SSN和社会援助,他却说自己不需要任何钱。其为艺术而艺术,大智若愚。影片的结局挺感人的,他失散半个世纪的家人都找到了,其中一位已经成为著名的诗人。在他回到Tule Lake的时候,镜头摇到了营地背景中的山坡,我惊讶的发现Jimmy画了无数遍的内容和实际景象毫无二致,老人的记忆竟如照片般清晰!电影里有很多让人欲说还休的东西,我最欣赏的还是拍摄者跟踪到底的坚定决心。电影结束后是Q&A时间,日本制片人代替已经回国的导演回答了大家的问题,很多人对Mirikitani现在的(也就是电影引起轰动后)生活很感兴趣,但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为经济利益所动的,Jimmy不打算出售任何画,他在纽约Village Care的帮助下获得了免费的公寓和补助,生活安定而自足,这和我想象的是一样的。

离第二场还有20多分钟,吃了自带的便当就到门口的广场逛了一圈,看到一个疑似贾樟柯的人。这时发现广场边上那些巨型吊臂原来是路灯,而且会跳舞——这也是鹿特丹的城市一景,一定要留意街头会动的装置和雕塑,有很多呢。

第二场电影是在1号大厅放的挪威片Reprise,可是挪威语对白和荷兰文字幕一出来就让我郁闷了一下,还好台词不是很多也比较简单,意思基本看懂。说起来我已经可以用简单的荷兰文回email了。故事中Erik和Philip两个做作家梦的男孩因为投稿的结果造成了不同的人生轨迹,片子虽然主要在Oslo拍的,但也有很多熟悉的巴黎场景,看起来很亲切。

电影厅的设备很先进,尤其是幕布和别处看到的有些不同,两端有两根可移动的规尺一样的东西,估计是用来框定不同比例幕幅的,也就是说,银幕是resizable的。算起来,这是第二次在国外看电影了,上一次是2004年在Toronto看的Fahrenheit 9/11的半夜首映。那是一个超级大厅,像是坐在山坡上观看。我感觉这些电影院的坡度做的都比国内的大。

随着人潮涌出电影院才发觉每个厅里竟然都容纳了那么多人,基本都座无虚席。出门时天色已暗,犹豫了下还是朝Erasmus大桥的方向走去,沿着Coolsingel笔直即可,现代化大桥倒并不吸引我,主要想去看看把鹿特丹隔成很多块的Nieuwe Maas(新马斯河)上的Show Cube和边上的港口。快到桥的时候看到海运博物馆,有一部分展区是露天开放的。桥的两边各有一幢Golden Tulip的大楼,看到Spido的霓虹灯就是码头了。忽然间飘起了雨雾,半个天空都朦朦胧胧的,夜景看不真切,只好打道回府。回去时学聪明了,站台左边是6:50开的慢车,右边是6:59开的快车(intercity),我选择了右边:P

2月5日补:有资料说,鹿特丹“世界第一大港”的交椅已经于2004年让位与上海了。

2 comments:

Unknown said...

奶牛,那个老虎车MS是国内的FOCUS两箱版啊,老虎贴纸好喜欢啊,还有那个排气管,是不是REMUS的啊?帮偶物色一下国外的车用啥牌子,兄弟最近对排气发烧得厉害……

Anonymous said...

No, it's a B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