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Comment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长久以来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以为,报道行为肯定是有立场的,只是虚实之别。“客观报道”的创始者和典范美联社也不过是为了赢得最大化的市场而站在中间,但这个“中间”到底是美国的原点呢,还是地球的中心;是热乎加州人民,还是贴近杭州百姓?利益的参照系不同,就算站在一个地方不动,相对立场就不同。比如台湾岛因为逐年“长高”,经过重新测量,它的陆地中心碑只好搬了家。所以只有尽量接近事实,没有绝对客观报道,也做不到绝对客观。今天看EuroNews频道的整点新闻,倒碰巧看到客观报道的一种最高境界——播而不报。
其新闻节目在体育新闻和天气预报之间有一个叫“No Comment”(不予评论)的环节。今天放了三条各2分钟左右的“默片”(只有几乎可以忽略的新闻现场声音),是无字幕、无播音、无解释的“三无”新闻,看得摸不着头脑,只能根据电视画面上仅有的拍摄时间(都是今天)地点这两个线索大致猜测:第一条是印尼雅加达的一艘船上抬下无数伤员,好像是营救遇难(自然灾难或武装斗争不知)人员的画面;第二条是希腊雅典街头示威群众与警察发生冲突,警察动用了催泪弹,示威者投掷汽油瓶,从所拍摄的场面来看事态十分严重,原因不明;第三条是挪威Gergen海面一艘半个身子正在往水里沉的轮船,似乎是触礁,未见营救。之所以不作任何解释,恐怕是比较敏感或者还未定下媒体立场,但又是不能回避的重大突发事件,所以画面先行。个招蛮灵格。
两个小时之后的整点新闻里,其他部分都没变,但“No Comment”中那条雅典新闻已经摇身一变配上了解说,原来是学生抗议新颁布的教育改革法案,冲突中有3名警察受伤,等等,就像为无声电影配了音,这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估计这条新闻变身的原因,一种可能是收到录像片段时信息不全或有疑问,另一种可能是来不及决定是否评论和如何评论,但不管怎样,这条新闻都抢在较早时间呈现出来,又巧妙地避免了说错话的尴尬。如此看来,这个环节有新闻粗料缓存区(News Cache)之嫌,应该叫“No Comment Yet”才更准确。
2 comments:
要了解GFW的工作原理,可以去wikipedia看看。
简单说来无非是三种:IP过滤,URL过滤,以及内容过滤。
你westlaker的域名是基于IP的过滤,表现上就是Ping不通。
对Google Cache的过滤主要是URL过滤,于是在关键词中间加上一个&就可以躲过。
你现在所受到的过滤应该是内容过滤。内容过滤比上面两种要复杂,因为它必须检查整个包,所以内容过滤的关键词并不多,实行起来也比较慢,因此可能会有页面显示出来又不见的情况。
在触发了过滤以后,常见的做法是发送一个stop给服务器和客户端,但最近也有发送一个空html页面的。
至于说触发这个过滤的内容,恐怕就是这篇文章。
最近两会在即,对网络的封锁更胜以往,目的只是为了创造一个“和谐网络”的假象。
我已经回家了,谢谢关心。
(上一个评论发现了错别字。)
yeah.. thank you for thi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