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s by U
今天下午课后在Breestraat的几家书店买卡片,逛到Van Stockum这家,因为它家的英文新书比较多,就特地留意了一下。忽然就看到企鹅出的一种很不一样的Penguin Classics,以前看到的要么是黄底黄边有点像商务印书馆的学术经典系列的平装本,要么是半幅绘画半幅纯黑的新闻纸本,这次看到的一溜六种(从格林童话到伍尔夫的《海浪》)都只在白净的封面斜贴了一张彩色小标签。我拿起塑封起来的书本仔细一看,这才发现这个印有书名作者的“标签”竟然是贴在塑料包装的外面,也就是说,待读者买回家,撕掉塑料纸,剩下的就是一个完全空白的封面--哦,除了右下角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小小的企鹅logo。真是奇怪的设计,难道出版社要让读者自己添上书名不成?果然如此,翻到背面一看,原来这是企鹅正在尝试的一种全新的读者与出版商的互动--“Books by the Greats, Covers by You”。今天的课讨论的是文学经典(canon)的产生与流传,出版社在某一话语圈内(不管是利益所趋亦或大众教育的社会使命使然)的引导者身份很有意思地就立即在生活中得到了印证:为了使“旧”经典不在“新”经典的冲击下淹没,书商需要调动各种最时尚的手段来挽救行将被遗忘的那些故纸,从而使以往的经典得以延续,即所谓“新瓶装陈酒”,而商品最大程度的个性化就是手段之一。这个"U"的理念已经风靡好几年了,比如Time杂志就可以在封面印上读者的姓名,iPod背上也可以激光刻上你设计的文字,这叫“顾客定制”。自我化在无处不达的互联网络中得到了极致彰显,以至于去年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地颁给了“You”--每个人。不过企鹅的开放式封面更往前走了一步,赋予读者(不论长幼和知识结构,我甚至看到了5岁小儿的创作)以自己的理解力和美学观来设计独一无二封面的权力,不失为让阳春白雪贴近老百姓的妙招。我到企鹅的网上看了一下部分读者的设计,最喜欢的是那些施法自然随性流露的作品,比如这幅,用我以前经常玩的词汇测试游戏hangman来为《罪与罚》构思封面,真是一画双关,一石数鸟!比旁边那幅借用了摄影作品的呆板设计不知好上几倍。我一向喜欢这种简易间见睿智的创作。
从书店出来,可巧碰到一对美国纽约来的老夫妻(自称在Berkeley结识相恋)问路,我看时间尚早,离晚上的workshop还有一个多小时,就带他们走了一段Leidse Loper,算是做了件善事,于是整晚的心情都特别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