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September, 2007

红楼人物的阅读量

常见人们给黛玉、宝钗、湘云、宝琴等人的诗才排座论次,今又读红楼,仅举故事开头宝钗的三处事迹(见下)就足见其阅读面(知识面)之广,不由的令我想给大观园这几位姐妹列个书虫排行榜。

薛宝钗
1)第18回元春省亲命题赛诗,善揣摩心意的宝钗一眼就看出宝玉诗作“绿玉春犹卷”一句中的“绿玉”犯了王妃的喜好忌讳,提醒他改玉为蜡,并笑他连钱珝的芭蕉诗典故都忘了,宝玉佩服的连声尊其为一字师。宝钗虽然诗歌气质和创作水平都比不上黛玉(宝钗两次诗社夺魁都因裁判偏袒),但从其典故搜索能力(比如她在第62回宝玉生日宴会行酒令时给香菱同声翻译诗词曲赋典故,简直一个通今博古的活搜索引擎)来看,她读诗数量应不在林之下。
2)第22回老太太请戏班子给宝钗过生日,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并当场给戏盲宝玉背诵了其中一曲《寄生草》,再次被宝玉狂赞为“无书不知”。这里不仅显示宝钗对戏曲文本的熟悉,而且刻画了她惊人的记忆力,与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黛玉不相上下。实际上,黛玉在宝玉赞钗之后,旋即就用“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这样的谐音双关来嘲笑宝玉,宣明她具备不弱于钗的戏剧知识。
3)同一回里,宝玉论禅,被黛钗轮流取笑,黛玉戏续了宝玉的偈子“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宝钗立即就抛出了慧能著名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来解释黛玉偈子的用典。心境淡薄的黛玉读经参禅还可理解,宝钗也有这样的阅历就不得不惊讶于她的博学了。
至于其他通过阅读或生活阅历获得的百科知识,宝钗就更爱有意无意的显摆了,例子比比皆是。出身儒商之家的她除了可以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外,还可以比一般官宦人家更容易接触到各类民间文本,比如《西厢记》这样的书,宝钗读的要比黛玉早的多(但接受态度不同)。不过,总的来看,宝钗的阅读应该是泛读型,一个字--杂,她的阅读目的就是做个三脚猫社交王,这是符合她的人生观的。

林黛玉
从黛玉老师给学生香菱布置的诗歌阅读作业(精读王维、杜甫、李白三人各一二百首,再泛读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各朝名家)来看,她自身的诗歌阅读量绝不会小,甚至可以说超过宝钗(更不必说湘云,凹晶馆一段对话就比出高低来了)。其创作也经常与古人对话,比如她著名的《秋窗风雨夕》在形式上整个就是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敬礼,而在意境上又力胜古人。高水平的创作离不开阅读基础,于数量之外,还可见其阅读之精之深。
可是,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黛玉没有很多机会接触民间流行文学,因此连《西厢记》都全靠了茗烟将禁书偷送进园子里才能和宝玉共读。反观宝钗,两次因《西厢》色变,一次是对宝琴十首怀古绝句的末两首的否定(因为用到了西厢和牡丹亭的典故),一次是听到黛玉引用西厢词句时劝她少读此类异端书籍,足见她对这些时尚文字的熟悉和敏感。所以,这方面书籍的阅读量黛玉似不及宝钗。
不过话说回来,才女黛玉所阅读的技术类书籍(如琴谱棋谱)也不少,这样统计算来,钗黛的阅读数量可能将将相齐,或钗稍胜一筹(也完全是由于客观便利)。

薛宝琴
作为红楼群像里最完美的形象,曹公在各个方面赋予她桂冠。这个家族企业名媛,见多识广,俗话所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她都做到了,甚至还留过洋(真真国),所以还有可能接触过外国文学。诗谜怀古绝句十首充分体现了她深厚的阅历,而被宝钗指责的最后两首《蒲东寺》、《梅花观》恰恰证明了她小小年纪就早早读过《西厢记》和《牡丹亭》(此类藏书在商人家里比较容易获得)。因此我大胆推测她是大观园中的阅读冠军。

史湘云,虽胜于急智,但输于稚嫩,无论是阅读量(虽也堪称奇人)还是创作水平都逊于以上三人。红楼其他人物的阅读不是偏于狭隘(如妙玉),就是以“不做睁眼瞎”为目的(如惜春),根本没有资格和以上人物相比。

综上,阅读王Top4应该是这样的顺序:薛宝琴>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

No comments: